女儿龙珠茶
“女儿龙珠茶”的名称由来
传说南宋末年,元军队攻占了南宋的首都,民族英雄文天祥保护南宋的小皇帝一路逃至广东肇庆。由于被元兵一路追杀,再加上连日饮食无常,小皇帝得了重病,全身冰凉,且不是地发抖。文天祥与众大臣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,由于地处偏僻,没有名医,秦咖喱的乡下大夫豆素手无策。正在大家着急之际,当地的一位杨氏老太进贡了一味药。只见这药细如芝麻,历历乌黑。杨老太说,这药是一种特殊虫子咬啃了植物之后产生的,当地人一旦得了头痛脑热的病,把这药当茶泡着喝,马上就能好。因为有此功效,当地人在女儿出嫁时还把此物当成嫁妆,以示健康长寿。文天祥与众大臣闻之大喜过望,连忙冲泡给小皇帝喝。神奇的是,小皇帝喝了之后,身体很快就好了起来。一问这药的名字,杨老太竞也不知。文天祥说,皇帝是龙的化身,今日这药医好了皇帝的病,十天之意愿,平日里人们也可以把它当茶喝,就叫龙珠茶吧。小皇帝表示这名字很好,从此龙珠茶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。
功效:清热、解毒、解酒、祛湿、消滞、开胃、美容、养颜。
用法与用量:取约1克女儿龙珠茶投进茶滤网直接冲泡即可品饮。
龙珠茶又叫虫屎茶,
生活在广西、湖南、贵州三省区交界处的苗族、瑶族等少数民族喜欢饮用一种特种茶。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,含有18至19种氨基酸,一定量的粗蛋白、粗脂肪、糖类、单宁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,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。
当地老百姓把野藤、茶叶和换香树等枝叶堆放在一起,从而引来许多小黑虫,当这些小黑虫吃完堆在一起的枝叶后,留下来的是比黑芝麻还小的粒状虫屎和部分残余茎梗。
用筛子去残渣,取其虫屎,美名"龙珠"。把它放在锅上炒干,再按蜂蜜:茶叶:虫屎=1:1:5的比例混合后复炒,虫屎茶便炮制而成。
扩展资料
据清代光绪年间修的《城步乡土志.卷五》记载: “茶有八峒茶......亦有茶虽粗恶,置之旧笼一、二年或数年,茶悉化为虫,故名之虫茶,茶收贮经久,大能消痰顺气”。
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,(公元1723-1735年),皇帝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改土归流,引起少数民族人民的不满。乾隆三年(公元1738)年,横岭洞一带爆发了粟贤宇,杨清保领导的苗民起义。
清廷为之震惊,于乾隆五年下令湘桂黔三省总督出兵进行血腥镇压。随后,便在横岭洞设置湖南长安营总府和理瑶同知署,残酷压迫和剥削苗、瑶等族人民。
长年被赶进深山岩洞的老百姓,把山果野菜吃完了,只好采食满身荆棘的灌木苦茶(今叫三叶海棠)枝鲜叶。这种叶子放在口里咀嚼,开始感到又涩又苦,过一会儿便觉得又凉又甜,若再喝点冷水咽下,又感甘美神爽。
从此,当地老百姓每年暮春时节,便大量采摘苦茶枝鲜叶,用箩筐、木桶储存起来。可是过了几个月,叶子都被一种小虫子吃光了,所剩的只是一些渣滓和虫粪。
人们在惋惜之余,试探性地将残渣、虫粪放进水里。顷刻间,发现渣滓颗粒的四周泡浸出一丝丝黄红色的茶汁,香气扑鼻。有人试著一喝,分外舒适可口,于是,消息迅速传开,当地老百姓便有意制作虫茶了。
后来长安营总府的官员们知道了,为了向皇上献眉取宠,便下令当地百姓大制虫茶,用树皮做成精致漂亮的包装盒,外裱红纸,半斤一盒,作为珍品每年向朝庭进贡,所以虫茶又称为“贡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