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重境界: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。就是说普通人看什么就是什么,看事物只看表面。
第二重境界: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指人开始学会深度思考表象背后的内在意义了。
第三重境界:看山依然是山,看水依然是水。指人生顿悟觉醒了,大彻大悟后,真正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,也懂得珍惜了。
世间万物,皆由心生,心思不动时,万物都不动,心思没有变化,万物都不变化。
起初,你看到一款好茶,香气扑鼻,没有考虑别的,你就想要尝尝它的滋味,是不是也同这高香一般迷人。
后来,你走过很多的路,也喝过许多茶,再看见一壶茶时,你会不自觉的考虑:这是红茶还是黑茶?这是蜜香还是花果香?这是苦味还是涩味?
最后,你再看到一壶茶,它依旧香气高涨,你想,一定要品尝一下,可不能错过了好茶。
喝过了太多的茶,你已经熟悉了茶性,基本达到眼观外形识产地工艺,鼻嗅叶尘辨年份的水平,这是时间和经验的积累。
这时再来看茶,在你眼里,它还是那款茶,但是你不会再单凭表象来看待它了,你深知它的真味,也珍惜与之遇见。为的不是像茶界专家和学者一样,有着出口成章的茶知识和头头是道的茶理论,也不是像专业茶艺师一样,有着精湛优美、令人惊叹的表演。
每一次喝茶时,都抱着空杯的心态,以谦虚的态度向茶叶讨教,感知每一款茶,体验每一杯茶。
不同茶友都有着各自的冲泡习惯,你每一次的冲泡都会使茶拥有不同的形态与滋味。这也是你为什么泡的是同一款茶,而这次的滋味有别于上次的原因。
每次喝茶,都以全新的心态去品饮,茶也会以新的姿态示人,给茶人新鲜感、好奇感,如此更加耐人回味。
经常喝茶的人,内心对茶早已有一套品鉴方法,容易把茶归入固定的分类,执着于旧思维,就很难喝出新滋味。
以“不会喝茶”的心态,把每一次喝茶都当做初次品饮,摆脱常年喝茶的固有束缚,你每一次喝茶,都像是结交了一个新朋友。
“会喝茶”是带着一种经验、以自己主观的认识去看待茶、品尝茶;“不会喝茶”则撇开了这种关系,以一个新人的姿态、清空内心杂尘,迎接面前的好茶。
适时归零,是一种对长久形成的惯性思维的舍弃,挣脱束缚,轻松上阵,每次都能品出新意。
茶汤滋味本就富于变化,不同茶叶的滋味不同;即便同一款茶叶投茶量不同,水温不同,泡茶人、心态、天气变化,都会让茶叶有截然不同的滋味。
一日不可无茶,隔日不喝,只觉空落落的,仿佛失去了什么,但又说不清到底是哪里不对,一壶茶后,便觉圆满了。
这样一个"不会喝茶",又有茶瘾的人,怎么又会没有大智慧呢?
【声明:以上内容来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。如有侵权或不实,请及时联系小编删除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