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首页 迷你导航
来源:杨贵妃编辑:伟旭浏览:85

鲁迅生平只见过袁世凯一面,向来尖酸刻薄的他,用30个字高度评价



熟悉鲁迅生平的人都知道,鲁迅说话向来非常直接,他言辞犀利、尖酸刻薄,批评一个人毫不留情,或者说他很少夸奖人。比如在民国文坛上,鲁迅和梁实秋两人长达九年的论战,引起了巨大的轰动。鲁迅批评梁实秋毫不客气,可他去世后,梁实秋却没有说鲁迅一句坏话。


仅凭这一点,就说明鲁迅尽管说话刻薄,直来直去,可依旧受到人们的尊敬。然而,我们发现鲁迅竟然给予袁世凯截然不同的肯定评价,要知道他跟袁世凯仅见过一面,真是出人意料。


查阅资料发现,鲁迅和袁世凯的这次见面,发生在民国元年(1912年)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,鲁迅应教育总长的邀请,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,主管文化、艺术等方面。当年冬天,鲁迅等人在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率领下,前往北京拜见袁世凯。

这唯一一次会面的细节已经难以考证,可鲁迅在当天的日记中,对这次会面进行了总结,“整个民国期间,只有袁世凯略知怎样对待知识分子,对稳定统治最为有力。” 鲁迅的评价只有短短30个字,可分为两层意思:一、袁世凯对知识分子比较尊敬;二、袁世凯重视教育。



事实上,民国时期的军阀们都无比重视教育,比如“东北王”张作霖就创办了东北大学,而且不惜一掷千金。作为清末民初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,袁世凯在政治、军事、教育、文化、外交等方面都有颇多建树。


袁世凯曾说:“百年之计,莫如树人。古今立国,的人则昌。作养人才,实为图治根本。查五洲各国,其富强最著者,学校必广,人才必多。中国情见势绌,亟思变计,兴学储才,洵刻不容缓矣。”早在担任山东巡抚期间,袁世凯创办了山东大学堂,即现今的山东大学前身。




袁世凯在出任直隶总督后,将这里的新式教育办得红红火火。比如有小学堂、大学堂;有官办的、民办的;有普通学堂、还有专门学堂,包括师范学堂、女子学堂、各类时务学堂、警务学堂、各类军事学堂等等。办学是要钱的,袁世凯率先示范,他直接从自己俸禄里拿出2万两银子捐出去办学。


袁世凯对近代教育还有一个大贡献,就是看到封建科举制的严重弊端,他联合张之洞等人上奏朝廷废除科举制,促使清廷于1905年废除在中国延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。




在创办新式学堂时,袁世凯尤其注意对教师的培养,“育才莫先于兴学,兴学莫重于得师”、“各省学堂之不多,患不在于无款无地,而在无师。”如此重视教育,鲁迅肯定有所耳闻,所以他对袁世凯的评价较为正面,也就不足为怪了。


参考资料:《北洋集团崛起研究》、《袁世凯传》

点击右上角分享到